十三经指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十三经”指的是《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十三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春天的时时候,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所以应该顺应天时,养护阳气,夏天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开始旺盛,所以应该顺应天时,养护阳气,秋天的时候,人的阳气已经衰退,所以应该顺应天时,养护阳气,冬天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已经衰退,所以应该顺应天时,养护阳气。
一、四书五经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位兄弟姐妹能指教一下?
优质答案1:
大家好。
一、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现代传言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中主要记载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及治国主张等。
《孟子》是四书之一,书中主要记录了孟子和他弟子的哲学思想,教育观点及政治主张等。
《大学》大学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的重要著作,也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中庸》在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及科举考试必考书籍。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二、五经分别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诗经》:想必大家对《诗经》都不陌生,《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主要反映了一些列社会现象,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记载的是先秦是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政治、哲学等思想。
《周易》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周易》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优质答案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第一点就难,难在哪?首先要得仁,仁者,君子也。仁不是善,是找到自己的仁心,其实也就是道。以仁心修掉自己身上毛病习气,这和禅宗有异曲同工之妙,得仁是见道,如禅宗破初关,破初关之后是修身了,修的毛病习气没了,是破重关。你看难不难。说难也容易,就是一念的事,容易也容易到极点,大道至简。
齐家,自己得仁应当惠及身边的人,指点帮助他们得仁,不仅仅指家人。
治国,不是统治国家,是以仁智治国,不仅仅要惠及身边人,要惠及整个国家。
平天下,这个平可不是踏平,是平众生之心,和齐是一个意思,就是不仅惠及人类,三界众生都得智慧。
这个其实和佛教是一样的,很多人觉得儒家思想落后,其实不是落后,反而是太高。人类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没有智慧,所以孔子在当世都难以施行,何况如今。他追求的是一个大同的世界,这个世界如同佛界了。
国人内心无法达到仁,退求义,义是立出的道德标杆,相互帮助不求己利。义难行,退求礼,将内心的礼让外化于形式。而当今,连礼都被丢到一旁,纵孔子复生,难救众生。
儒家不是封建王朝维护的工具,它要求君主首先做到仁,给天下做表率,可是几人做到?民贵君轻就能说明问题。
当今社会不是需要抛弃儒家,反而应当学习儒家!
二、孟子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为大怎么理解?
优质答案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不管对错完全听从父母的话,不给父母解释清楚并且让父母改过。让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生活过的贫困,父母年迈,自己却不出去赚钱来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到了成年却不能够娶到妻并且生下儿子,让父母绝了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其中“绝先祖祀”这句话阐述了为什么不娶妻、生不下儿子是最大的不孝。据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确立了以崇尚天道,祭祀祖先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也即所谓“敬天法祖”。
传统汉族人认为,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家族的血统是由男子来传继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相连,传承永续。在传统汉族文化传统习俗中认为,人死后如果没有人供奉祭祀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无处安生,处境是非常悲惨的。因此,不娶妻无子是最大的不孝。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弘扬孝道文化的同时摒弃那些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
优质答案2: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不结婚、不生子、尤其是不生个儿子,作为后代的最大不孝,都会用孟子的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给自己佐证。其实,我们被这句话“欺骗”了两千多年,孟子的意思并不是这样,我们仅仅只是从字面上误解了它的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成我们现在的白话文就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大。舜在娶妻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是没有尽后辈的本分。君子还是应该事先通知父母才对。
可见,孟子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舜在结婚的时候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后辈的本分,并没有说舜不生孩子,也就是说“不孝”与生不生孩子没有关系。
之所以人们会把“无后为大”的“后”理解为后代,一是字面的意思,二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中国人历来崇尚儿孙满堂、家丁兴旺,尤其是古代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总希望能生个儿子光宗耀祖,传承家业,如果不结婚、不生子,父母的愿望就会落空,所以人们就引用了孟子的这句话来告诫子孙。孟子是圣人,人们不能不信他的话。
实际上,这种思想在如今的社会已经淡化,很多人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更多的独生女家庭在现实中大量存在,没有人认为他们不孝。即使孟子真的说不生孩子就是最大的不孝,那也只是他的观点和想法,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