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头条作者:水母网水母网2月10日讯 (解焕新 撰文)猴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赋予美好的涵义。胶东半岛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积淀,民间习俗和民俗物品特别丰富,其中与猴相关的艺术门类与创作题材,更是俯拾皆是。恰逢猴年,现略述一二,聊博一哂。
滑石猴
40岁以上的烟台人,小时候大都玩过小滑石猴———一种一寸多高的石刻猴,小猴子自头部至下巴钻了个孔,吹气有声,清脆悦耳,可以当哨子。这些滑石猴哨的产地一般为莱州。莱州盛产雕刻用的石料,高档点的叫莱州玉,刻滑石猴用的,民间俗称为“滑石油”,是滑石中质地比较密实、细腻的一种,也有用莱州玉下脚料的。因为造型简洁、硬度低易于加工且售价低廉,所以这种小孩玩意儿遍布周边各县市区乡间。
这些小滑石猴的雕刻刀法简练、概括,神态逼真。其雕刻手法颇有渊源,是旧时的艺人传承汉代玉雕中的“汉八刀”。所谓汉八刀,原特指汉代雕刻丧葬玉蝉的刀法,后来以刀法指代具有这种特点的雕刻物件。随着葬玉文化的衰落,这种技法逐渐流传民间。“八刀”并非确指,而只是一个象征,就如同“一而再,再而三”的“三”。其刀法矫健、粗犷、锋芒有力,事实上,越简练的刀法越考验一个艺人的水平,因为要高度准确地概括出其形象。雕刻滑石猴下刀要既准又狠,起刀收刀干净利落,而且多为“斜刀”,即一面浅、一面深。寥寥数刀,即给滑石猴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还有一种滑石猴为把玩用,雕刻成“三不猴”。“三不猴”中,第一只用手蒙着眼睛,第二只用手捂着耳朵,第三只用手捂住嘴巴,三只猴子代表的是:不看、不听、不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谨言慎行、与世无争的处世性格。典故出自《论语》:颜渊问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应该怎样解释?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提醒和告诫与人打交道时要小心翼翼,免招是非,免惹争端。
核雕猴
这个核雕,不是指当下流行的文玩橄榄核雕,而是胶东民间常用的桃核雕刻。胶东盛产各类水果,仅桃树,以前广为种植的就有十多个品种,所以材质易得。常见的桃核核雕猴一般雕刻成独猴的形象,复杂一点的雕成“母子猴”等。核雕猴一般作为吉祥物,垂挂在烟袋、纨扇或儿童手腕上,作为装饰和点缀,精巧玲珑,亦可玩赏。做雕刻用的桃核,首先要把吃剩的核剔刷干净,然后放在户外经风吹日晒,大约风干一年多时间,方可取其坚实可用者雕之。工具则采用铁片或废锯条磨成锋利刀刃,刀刃有平、尖、斜等几种。因其质地坚硬,雕刻时需做到心、眼、手凝聚于刀刃之端,游走于两厘米左右高的桃核之上,艺人往往会因材施艺,根据桃核上的脉络起伏走势来设计猴的形象。猴子或蜷曲,或捧桃,或作揖,往往做透雕,只见大形,不拘细节,取其神韵。最后用细绳拴于器物之上,常与身体亲密接触,经日久摩挲把玩,核雕糙粝的表面渐渐油光可鉴,煞是可爱。
剪纸猴
胶东剪纸是中国剪纸里一个重要的分支,因其地域特色明显、风格独特、品种繁多而广受国内外藏家和大众的偏爱。据烟台籍剪纸研究者、现就职于齐鲁工业大学艺术研究所的顾朋泉先生介绍,这其中有关猴的剪纸,常见的是猴捧寿桃、老猴背小猴(寓意“辈辈封侯”),猴骑马(寓意“马上封侯”)等。有一种比较特殊,就是“猴跑羊”(也有的叫“猴骑羊”),胶东民间说起“猴跑羊”,有一句顺口溜:“猴跑羊,跑断肠”,这是从男女婚配方面说的,意思是男女此两种属相在一起不合。其实在婚配中的“六害”和“六冲”都不包括这两种生肖,这应该是一种顺口敷衍口口相传的演绎。民俗中出现的形象一般都是美好的寓意,“猴跑羊”剪纸在福山、龙口地区出现的比较多,并且,当地民间对此的说法是“猴跑羊,日子越过越强”,这种现象就很有意思,很值得民俗专家研究。
此外,还有一种动态的剪纸猴更富巧思:其借鉴了皮影和提线木偶的原理,将猴子剪为头、身子和腿三部分,以线串连,灵活可动。一次剪两只猴,左右对称,局部固定于农村的老式花格窗上,另用一绳引出窗外,绑在几枚玉米皮上,风一吹,玉米皮簌簌抖动,牵动窗内的两只剪纸猴活了一般,相向出拳,恍若打斗嬉戏,煞是有趣。
巧果模子猴
烟台又称“馃磕(方言读kǎ)儿”、“饽饽錾(音)儿”。在巧果模子里,常见的猴子形象,就是一只穿着鞋、头戴草帽、打扮成人模样的猴双手捧桃,做献寿状。在胶东的巧果模子里,按其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节日用,比如七月七、八月十五;一类是祝寿用。福禄寿喜、和谐喜庆、阖家团圆等是经久不衰的主题。题材有人物、动物、花果图案和吉祥文字等。雕刻巧果模子,一般是选择果木中的梨木、枣木等,它们的特点是板面光滑、纹路细、便于雕琢且不易开裂。雕刻刀法要求简练、刚劲有力,行刀稳、准、深。做好的模子要求模面印纹清晰、边牙均匀、字面光滑、脱模爽快且便于操作。
布猴
胶东地区的端午节讲究特别多,挂艾蒿、扎五彩线、吃粽子鸡蛋等,不一而足,还有的地方会在大门上悬挂用各色布头做的孙悟空。为啥要挂这个?这里面有一个讲究。在《西游记》里,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是养马的小官。弼马温是“避马瘟”的谐音,源于古时候民间一种传说:将母猴的尿与马料混合在一起喂马,可以避免马生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说明了民间有畜猴于马厩用来避马瘟疫的习惯。现代医学专家经研究认为,母猴排泄的尿液散发出的气味,对马的瘟疫确有预防、抑制作用。端午节做孙猴子悬挂于大门上端,寓意避邪驱病,保佑家人健康平安,蕴含了人们希望驱除瘟疫、祈祷平安的朴素情感。制作布猴的工艺比较复杂。首先是要根据猴子的形状,分头、身子、肚子、帽子等裁剪出五块布料。然后再依次把布料缝成一个整体,在即将要缝合的时候,在猴子的肚子和头里加入棉花、碎布以及豆子,也可以在布猴的颈上或腰间缠上一圈豆子(寓意是可以驱除所有痘类的病痛),让整个猴子造型充实饱满。接着再用布料裁剪成各式形状,将猴子的外形逐一添加,帽子、靴子以及猴子的眼睛、眉毛、鼻子、嘴、手,一样也不少。
此外,在胶东民居砖雕里也常见一只猴子在树下,树上挂着一个包袱印,取“封侯挂印”之意;吹糖人里则多见孙悟空形象; 还有泥塑里的摇猴儿、面塑里的猴子等。
胶东民俗物件就地取材,不择材质高低,民间艺人信手拈来,雕其形,塑其神,生动活泼,寓意丰富。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民俗物件儿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愿它们能流传下去,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得以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