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它通常出现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这一天正是春雷开始轰鸣、蛰伏的动物苏醒的时刻。诗人们通过诗歌将这一瞬间捕捉下来,表达了他们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思考。在古代诗词中,常有关于惊蛰的描写。这些古诗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将人们对于春天的喜悦和期盼表达得淋漓尽致。惊蛰,就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大地上发芽,让人们期待着春天的蓬勃到来,也预示着新的开始。
一:惊蛰的古诗四句
《惊蛰》古诗四言绝句
1、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2、新春一声雷未闻,何得龙蛇已惊蛰。
3、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4、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开。
5、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6、春柳卧生根,早雷惊蛰户。
7、恰似春雷未惊蛰,髯龙头角暂皤泥。
8、堪笑不能惊蛰户,空将胡蝶梦魂惊。
9、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
10、冬月不启壁,深虑惊蛰虫。
11、冷泉二月雷惊蛰,烧尾金鳞化作龙。
12、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3、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
14、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15、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16、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
17、州人岁入贡,雷霆未惊蛰。
18、是日乃书惊蛰节,鸣蛙已傍小池归。
19、为闻北人畏和暖,安得如今便惊蛰。
20、百虫误惊蛰,生理亦已亏。
没有以《惊蛰》为题的四言绝句,只有:《惊蛰二月节》五言律诗。
出处:惊蛰二月节
元稹〔唐代〕
原文: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译文:
冬至之后,阳气上升,刚到惊蛰,韶光显现,弥漫大地。
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
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
人们为了生计,走进田间地头耕种,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扩展资料:
赏析:
颔联的春意是浓烈的,自古吟咏桃花的诗作,是令人惊叹的。前有《诗经》,“桃花夭夭,灼灼其华”;唐有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宋有东坡居士,“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明有唐寅,“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当酒钱”等等。千古以来,桃花就代表了春的使者,令无数诗人灵感乍现,佳作迭起。惊蛰,不但叫醒沉睡的小动物们,也唤醒诗人们的灵感与才情。
二:惊蛰的古诗词有哪些
一、原诗:
《惊蛰二月节》——元稹〔唐代〕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二、大概意思
冬至之后,阳气上升,刚到惊蛰,韶光显现,弥漫大地。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人们为了生计,走进田间地头耕种,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三:关于惊蛰的古诗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惊蛰是一年之中开春时期的一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农村开始进入春耕季节。
多少年来,惊蛰到来之际,多愁善感的诗人,便会挥毫纵墨,吟诗赋词,寄托自己的情怀,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惊蛰诗”。
《拟古·仲春遘时雨》
陶渊明(晋代)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大诗人陶渊明隐居之后写了九首拟古诗,这首《仲春遘时雨》是写惊蛰节气的。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遘,遇。仲春二月,逢上了及时雨。第一声春雷,亦从东方响起——春天又从东方回来了。“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众类冬眠之蛰虫,暗中皆被春雷惊醒,沾了春雨的草木,枝枝叶叶纵横舒展。
这四句,“众蛰”句承“始雷”句来,“草木”句则承“遘时雨”句来,写出春回大地,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
接下来写到燕子归来,旧巢依然还在。“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原来,这双燕子是诗人家的老朋友呢。“相将”与“旧居”两词,诗人说得非常亲切,一下子也把燕子拟人化了。燕子认旧巢,这件看似寻常的小事,深深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情不自禁地问那燕子:“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意思是说自从去年分别以来,我家门庭是一天天荒芜了,我的心仍然是坚定不移,但不知您的心情究竟如何?
这是与燕子的风趣对话,这种幽默跨越千年始终吸引着我们,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与燕子互道衷肠,场面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又表达他隐居不仕的坚决意志。
《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一位老翁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手拿钓竿坐在岸边闭目垂钓,天空一直飘着蒙蒙细雨,周围没有一个人影,偌大的溪边只有这位老者。
这位老翁在这里坐着已经很久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动过一下,大多数时间里也都闭着眼睛,而手中的钓竿,也静静地垂在溪边,只是有时随风轻轻地摆动一下,鱼儿仿佛从没有打算咬过它一般。
江乡三月,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斜风细雨,水面微波荡漾,山水相映,天地间一片寂静。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被张志和定格下来,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如此江南美景,若是不来看上一看,是否就枉活一世了呢?读关于江南的美丽诗词,滚滚红尘被细语掩盖,随意的、安详的都有。
《秦楼月·浮云集》范成大(宋代)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范成大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写了很多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诗作,似乎是平静而平凡的,充满着恬淡之感。
就像这首《秦楼月》一样美。江南的春,总是多了些色彩,欢快的、明媚的、斑斓的,让人心生雀跃,惴惴地、偷偷地无限欢欣。
惊蛰刚过,想来那些冬眠了许久的虫子便会破土而出,去寻找美好的春天了。鹁鸠,也叫鹁鸪,当天将要下雨,它的鸣叫声到处都是。现在它们就在怒叫,绿杨也随风摆动,浓杏拂墙,燕支重色,处处呈现出春日景色。词末点出“花梢缺处,画楼人立”,顿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
在范成大的《秦楼月》中,惊蛰好像是只小动物,活力充沛,无限生机,而又恰到好处的含蓄。一切若隐若现的东西在词句中妙曼回转,弥漫整个春天。
《观田家》
韦应物(唐代)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意思是说,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俸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这种思想感情的抒发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并且作为古典诗歌中的优良传统一直为后世流传。
《义雀行和朱评事》
贾岛(唐代)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小小燕雀尚知抱守仁义,照顾玄鸟遗孤,何况人乎?
《绝句》
僧志南(宋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走路的乐趣,有雨有风,但不冷。僧人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南宋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的风头那么强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之诗,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史册。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过桥东”只是走过了一座桥,桥东和桥西,对大家来说,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游春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惊蛰时节,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惬意的印象。“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到底有没有?只能问诗人自己了,惹人心扉的雨为何物,只怕是诗人快意的心情释放吧。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的旅程?有人不免要想,僧人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
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即是小船,他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所有的顾虑全无,如此美景,他怎么舍得回去?当然是继续欣赏前方美景了。
《菩萨蛮·春雨》
萧汉杰(宋代)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又是一年惊蛰日,烟雨打湿阑干,杏花初开放,然而总敌不过倒春之寒。深夜饮酒,愁绪万千,似醉难醒,我的心上人,你可要记得添衣。萧汉杰的《菩萨蛮·春雨》写的是惊蛰的另一番景象,烟雨打湿阑干,杏花初开放,然而总敌不过倒春之寒。深夜饮酒,愁绪万千,似醉难醒,我的心上人,你可要记得添衣。
《答陈珽主簿》
刘克庄(宋代)
主簿佳公子,何曾染绮纨。
果能磨铁砚,真可歃铜盘。
君壮雷惊蛰,吾衰月阙团。
家贫无宝贝,珍贶欲酬难。
主簿您是个很优秀的大家之子,什么时候染指过纨绔习气呢?您赠予我珍贵之物,我家贫恐怕是难以为报!句句诚恳,读来感人肺腑。
《夜闻警》
吴可(宋代)
几年官军破郡邑,远客孤村谁脱急。
卧听邻鸡三鼓鸣,流言敌骑一宵及。
抱衾携幼强趋走,复岭重山且深入。
为闻北人畏和暖,安得如今便惊蛰。
长秋南奔苦岚瘴,翠华连巡犯卑湿。
顾我飘零岂足念,注目寒江忘久立。
战事发生在春雷滚滚的惊蛰,本以为北人害怕和暖天气,谁料及敌骑一夜便至,携儿带女躲避战祸,家河破碎,飘零岂独我一人?
《春晴泛舟》
陆游(宋代)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 *** 。
春日和暖,泛舟湖上,别笑我是旧人,今年我划舟格外出新。诗人陆游的这首《春晴泛舟》,道出了对惊蛰这个美好节气的传神写意和至情期待。
《市饮》
陆游(宋代)
学道无多事,消阴服众魔。
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
大勇收全胜,灵襟袭太和。
何妨会稽市,取酒独酣歌。
这注定是个酣畅淋漓的日子,春雷惊蛰之日,大海浴鲸波,欢饮于市,何其舒畅!
《闻蛙》
赵蕃(宋代)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惊蛰已然过去数日,蛙声却刚刚升起,能够如此喜赏风花雪月,管他于公于私。
《游景仁东园》
苏辙(宋代)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
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浊酒论浮蚁,嘉蔬荐柔荑。
春来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
松筠自拥蔽,里巷得游嬉。
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
畦花被锦绣,庭桧森旌旗。
华堂绚金碧,叠观凝烟霏。
仿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
徐行日一至,何异已有之。
都城闭门早,众客纷将归。
垂杨返照下,归骑红尘飞。
但卜永日欢,未与清夜期。
人散众嚣绝,庭空星斗垂。
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惊蛰刚过,草木却依然酣睡,好像春雷并没有把他们叫醒。今年的春为何这样姗姗来迟?诗人将游景仁东园之行详细记述,展现出超然于世外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