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每当中国其他地区发生一些较大的自然灾害,本溪人的手机上就开始流传赞美本溪是风水宝地的段子。
段子曰:要想活得久,就往本溪走;要想活的顺,就去本溪混。
98年洪水,本溪没有;03年非典,本溪也没有;06年禽流感,本溪没有;
07年雪灾,本溪又没有;08年地震,本溪没有;12年暴雨,本溪还没有;
13年H7N9,本溪没有;16年龙卷风,本溪又没有。
新冠疫情,此地小忧;
所以说,本溪才是真正的风水宝地!这就是我们可爱、美丽的本溪!
我们知道:本溪,在辖区内现已发现矿产47种,号称“地质博物馆”。本溪,除了煤炭曾有巨大储量,今已枯竭;还有如铁、铜、铅、锌、钼、锡等金属矿藏,尤其是铁矿石以储量大、质量高而闻名中外。
但是,我,生于斯长于斯却并不了解促成各种矿藏资源形成的本溪地质构造。
本溪 国家地质公园——牛毛岭景区。
幸运的是:2022年4月16日,我跟随本溪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彩北新村采风组来到了位于本溪市溪湖区彩北新村的本溪地质公园牛毛岭景区考察。
牛毛岭景区的核心是一条叫做“赵亚曾小路”的最具有科研价值的400米人工地层观测剖面,它一直是中国各个地质、冶金院校的地质构造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也是窥探和了解本溪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史的“窗口”。
作为地质学的外行,为了更好地介绍牛毛岭景区的核心,我抄录一篇本溪市国土资源局的《本溪牛毛岭石炭纪本溪组地层剖面简介》。如下:
牛毛岭剖面是我国华北地区晚石炭世本溪组的标准地层剖面,在我国晚古生代区域地层对比及古生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剖面位于本溪市西北新洞沟与蚂蚁村沟之间的牛毛岭,近东西走向,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发育五层石灰岩层,总厚约168.7米。
本溪组的研究已有100余年历史,最早的研究可追溯至德国学者李希霍芬1869年在本溪煤系地层中采集化石。经欣克(1882年)研究提出,时代为晚石炭世。1925至1926年,地质学家赵亚曾首次对牛毛岭剖面进行研究,正式创名“本溪系”,时代认为属“中石炭世”。此后,李四光(1927) 乐森寻(1927)赞尹勋(1932)盛金章(1951)王珏(1952)等院士以及张文堂(1955)教授等均对本溪系的古生物与地层进行过较为详细的研究。安太痒(1985)丁惠(1991)刘发(1987)武世忠(1992)米家格(1990,2001)等也对本溪组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
2005年起,本溪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有关专家对本剖面进行了新一轮研究,王成源等首次在本剖面本溪组上部发现晚石炭世莫斯科阶的标准牙形刺化石.......等。在筵和珊瑚等化石研究中也有新进展。研究认为,本溪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距今约3.14亿年),本溪组下部可能包括早石炭世晚期的层位(距今约3.25—3.1亿年)。
牛毛岭剖面记录了距今三亿多年前本溪地区的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史,是人们了解本溪地区和我国北方地球海陆变迁生物演化的窗口。
本溪市国土资源局2007年7月
本溪湖公园
我查了一下资料:奥陶系、石炭纪、二叠纪等,是地质学时间段的称谓,如同唐宋元明清。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石炭纪是地壳运动发展史上重要的造山时期(哦,原来本溪的丘陵地貌是这样来的)。石炭纪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因而得名“石炭纪”。
据统计,属于这一时期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哦,本溪煤田来源于此。)
石炭纪大陆上经过长期剥蚀的地区,往往形成铝土矿和耐火粘土。(看,连冶炼钢铁需要的耐火砖的原料都可就地取材。
剖面简介说:“发育五层石灰岩层”(哦,本溪地区的多家水泥建材厂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原料啊!)
美丽的本溪风光源于本溪地质构造
我的乖乖,难怪说本溪湖是世界上少有的风水宝地,原来是本溪的地址构造决定了本溪是最适合冶炼钢铁人间宝地!
你看:在本溪湖——弯腰,铲一铁锹就从本溪煤田里出产优质炼焦煤;抬手,在本溪湖的丘陵上砍树,作为建筑厂房和支撑煤矿巷道的木材;弓腰,就能开采石灰石,供做冶炼钢铁用的耐火砖和建筑用水泥的原材料;回手,从太子河里拎出一桶水用于生产钢铁的冷却和发电;转身,从35公里外的南芬拽来铁矿石。
只缺一座近现代化的冶炼高炉,让中国工人把上述这些冶炼钢铁的原材料倒进高炉里就流金淌银了。流金淌银的本溪湖啊!得,小日本大仓喜八郎相中了本溪湖。
1906年,没有经过大清政府同意,大仓财阀就开始大张旗鼓地盗采本溪湖的煤炭。1911年,大清奉天省政府在与大仓喜八郎艰难谈判五年之后,终于,夺回50%的股权,与大仓合资开办本溪湖煤铁公司。公司刚一成立,大仓喜八郎就迫不及待地“’以铁就煤”,在本溪湖太子河畔建设起了两座近代炼铁高炉,开始了本溪百年跌宕的钢铁生产历程,发展到今天的本溪钢铁公司依然在热火朝天地生产钢铁,支撑着本溪市的经济。
我查了下资料,本溪组:1926年,由地质学家赵亚曾首次在本溪牛毛岭命名“本溪系”,1965改名“本溪组”,成为地质学通用的华北区晚石炭世岩石地层单位。主要为页岩、砂岩夹海相灰岩和不稳定的煤层......是地质学里唯一以辽宁省地理名称命名的地质学名称。
岩石标本卧碑
我沿着“赵亚曾小路”,一路观看全长400米的人工地层观测剖面。虽然,我这个门外汉看不明白资料介绍说的本溪剖面的23个层位。但是,路旁那36块相距很近、标注着各种岩石样本名称的卧式石碑,极大地震感了我。它们分别是:石灰石、砂岩、页岩、石英石、粘土岩......
观赏人工地层剖面,观看岩石样本,实实在在地给我上了一堂地质学的科普课。同时,我无比敬佩一百多年以来的中外地质科学家们,他们得历经多少千辛万苦,才能在本溪的莽莽群山中勘查出这儿短短的四百米的珍稀的“赵亚曾小路”,一个观测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的本溪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史变迁的“窗口”!
走到景区的小广场,眼前豁然出现三座石质雕塑,左为地质学家赵亚曾、右为地质学与地层古生物学家盛金章,中间的雕塑是......中间的雕塑居然是独创地质力学,为中国核工业找到第一个铀矿、为中国石油工业找到大庆、辽河、胜利等一系列油田,“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周恩来语)”的享誉世界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
我,第一次听说李四光与本溪有关的话题,是1980年代中期,我在读初中时,听邻居一个煤矿工人说:本溪煤田就是李四光勘查发现的。现在看来,这是我家邻居出于对李四光的尊崇而道听途说。
我们知道:本溪近现代煤矿的建设和开采,始于1905年12月,日资大仓喜八郎的大仓煤矿,后来1911年,成为中日合资的本溪湖煤铁公司。同一年,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16周岁,正在日本留学,学习造船机械,并结识了宋教仁、孙中山,成为了最年少的同盟会员。
可见,李四光不是本溪煤田的第一个勘探发现者!那么,李四光和本溪有什么缘分,让一个老矿工扑风捉影呢?
李四光
喏,你看,在李四光石质塑像下的介绍:李四光1927年对本溪牛毛岭剖面本溪系(组)的艹蜓(蜓加草字头)类古生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代表作《中国北部之蜓科》。
1920年,时年31岁的李四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1927年来本溪时,正是李四光侧重研究地质基础学科的阶段。
《穿过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是李四光的一本关于地质地理学的科普类读物,在《风水之另一解释》的章节中,李四光论述了 “人与所居住的地理地质环境 ”的关系。李四光说:“地下的种种情形有左右地上居民生活状态的势力。那种势力的作用,常连亘不断。它的影响虽然不能见于朝夕,然而,积久则伟大而不可抗。”
本溪能成为风水宝地,首先,得益于地下3亿年的石炭纪的地质构造所形成的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其衍生出的钢铁、水泥、煤炭等厂矿;然后,得益于3亿年的石炭纪造就的秀美山水,让本溪人能衣食无忧、赏心悦目地世代生活其间。
《周易》曰:地势坤厚德以载物.俗语说:“贵人居福地",祝愿生活在风水宝地上的本溪人“积久则伟大”!
本文写于2022年4月29日,适逢李四光先生逝世五十一周年日,纪念!
欢迎关注、点赞、妆发,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