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在 南 宁 名 人 旧 居 里 的 故 事
(上)
(原创)2023年1月7日 作者;吴 华
我这里讲的并不是所有南宁名人旧居的故事,但绝对是你没听过的。
也许我讲的比较狭隘,仅讲民国那些桂系大佬,以及后来聚集那一带的,尘封在官邸和旧居里那些党政要人的故事。
我讲的并不是一栋陈旧的老房子那么简单,它包括一个城市的文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肌理纵横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历史是久远的,深刻的,也是无比厚重的。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带走历史的痕迹,这里面有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众多历史事件的现场。
作为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南宁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这些故事因为那些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的风云人物而变得生动,尽管他们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
寻觅历史,论是非功过,不是任由我们后人指指点点的。
引 子
将时间回拨至近百年前,在南宁这片深藏着文化底蕴的地方,时空悄悄地叩开一扇扇门,让我们去触摸那个时代的一点脉膊,在尘封的历史中揭开一角迷雾。
虽然,当年主政广西的那些官邸和旧居大多早已荡然无存,那些名人也早已作古,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一座城市的文化,是需要历史支撑的,他们名人依然象繁星般点缀着南宁。
其实,深究起来,每一处名人住宅都有一个奇妙的历史,那古老而又雅致的楼房,正倾诉着百年过往的故事,品味着他们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新桂系最初的三巨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
有人说,当年新桂系的出现,其实应该从1927年,北伐军总参谋长白崇禧带兵占领北洋首都北京城开始算起的。
而新桂系步入兴盛,则应该为抗战胜利后,出任北平行辕主任的李宗仁接管北平市。
巅峰时期,李宗仁在南京接任代总统,新桂系的势力从山海关一直到祖国西南,势力横跨大半个中国,蒋介石三次下野,都与其有密切的关系。
只不过,巅峰过去也是结束之时。
话说上世纪30年代初,新桂系打败纵横西南多年的旧桂系陆荣廷等人,开始主政广西。并决定将首府从桂林迁至南宁,沿着南宁中山路(马草街)、桃源路、植物路、保爱路一带,兴建省政府合署办公区。还配套建了军医院、印刷厂、自来水厂、播音台、气象所、中山公园、跑马场等设施,连同洋关码头、海关、商行等建筑,成为当时南宁开始繁华起来的一片新城区。
静谧的环境,风景优美的“宜园”风光。作者摄自2005年
那时候这个新城区附近长了许多果树,尤其是葛家园一带,每年都结很多的果实,如荔枝龙眼、枇杷、沙梨桃子、水葡萄,万寿果等。葛家园的沙梨曾闻名邕城,皮薄肉白而嫩不变色,清甜脆口而水份足的沙梨,让邕城人赞声不绝,人人皆知。每年果实长大之时,惹得附近许多小朋友们的贪婪偷窥。
旁边紧邻新区的桃源路一带原有许多桃树园,也叫桃园坊,加之周边到处都是种植荷花的莲藕塘,桃花或荷花开时景色迷人。1932年,新桂系拨款修筑桃源路和植物路,并在离省府不远处开始,到陆氏总宗祠对面,划拨大片土地新建一个中山公园,李、白特别指示中山公园内一定要建一座别致的九曲桥。
中山公园
当年新城区这一带一派田园风光。果园加上藕塘的美景令人流连,引来省主席黄绍竑、俞作柏、黄旭初及新桂系将领叶琪等在此修造别墅。
接着,葛家园、丰和园、宜园等一带达官贵人也纷纷入驻此地,成为省府军政要人的官邸区。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老桂系当初看中之地,何以后来也频频吸引着新桂系的入驻?并将之豪横地圈起来列入安乐窝,并且建起两座炮楼长年派兵护守。
不得不说,实在是这一带的风水太好了。
一、不应被忘却的“黄公馆”
美丽的“宜园”风光。作者摄自2005年
让我先从“黄公馆”说起吧。老南宁人把“黄公馆”也称“耕花别墅”。南宁很多人都知晓,时任长达19年的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在明德街53号的“旭园”,但其实原陆氏总宗祠相邻之间还有黄旭初的一栋别墅,叫“黄公馆”,“黄公馆”是一幢有两层楼房的别墅,原是黄旭初的老父黄人光经营的家产。
原本讲南宁的名人名宅根本轮不到黄公馆,黄旭初自老父黄少光去世后,其实很少到此。黄公馆之所以出名,其实并不是因为黄旭初,明德街的那个“旭园”比这栋楼名气响亮多了,更何况“旭园”还是连李、白、黄都去的常客。
不过,黄公馆却是大有来头的,之所以名声大振,其实有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黄公馆旁边的陆氏总宗祠。
讲黄公馆其实离不开讲旧桂系陆荣家族的陆氏总宗祠。因为这实在是与黄旭初的老父有密切交集。
话分两头,容我先说说陆氏总宗祠,陆家这个宗祠老南宁人将之称为“大庙”。旧址位于桃源桥头不远,即区政协和区医疗器械厂相邻处。
当年这一带因周边田园果树鱼塘遍布,清末年间,一代枭雄陆荣廷乱世崛起、问鼎粤桂。
据说曾有风水先生替陆荣廷看地,说此地有螃蟹开口形。对葛家园、宜园一带的地理风水赞叹不绝,称之水陆连贯、四通八达,实乃螃蟹养身之地,日后必定人丁两旺。
陆荣廷听说后当即决定在此建起祖宗祠,寄希望于陆氏宗亲永远香火旺,人昌盛。这里因此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南宁风水宝地。
南宁镇宁炮台
讲到南宁的宗祠大庙,其实最有名的当属人民公园内的“六公祠”是纪念莽依图、狄青、孙沔、余靖、苏缄、王守仁等,为南宁作出过贡献的六个南宁名人祠堂。1917年,陆荣廷为扼守南宁修筑镇宁炮台而将其“六公祠”拆毁,目前“六公祠”仅下一块石碑。
其次,南宁也有一些颇大气的宗亲庙宇,占有一席之地的如周屋祠堂,旧址在仓西门大街(今民生路西段),周屋祠堂是一座三进祠堂,也有些高大气势,但建设规模和占地面积都不如陆氏总宗祠。解放前几年周屋祠堂由南宁几位有名的红白案名厨联手租用,并起名为“万国大饭店”,1950年改名为“万国酒家”。
陆氏总宗祠算是南宁很有名的庙宇,它是由陆荣廷出资投建的,前后四栋陆氏宗亲庙宇高大宽宏,尽显故土荣耀。宗祠大堂内摆放着一个个陆氏宗亲的神主牌位,阴森森的看上去有让人产生恐怖之感。
但宗祠也尽显陆荣廷的霸气,表面是放置陆氏祖宗牌位处,其实是常年驻兵之地。陆荣廷修建的陆氏总宗祠,前后四栋楼上楼下的,颇有些气势,在南宁市算得上是规模宏大的庙宇。
南宁临解放前,四野39军126师347团进入前,陆氏总宗祠由***白崇禧46军330师部驻扎,师长秦国祥是白崇禧的亲信,据说他曾在大庙内开会部署破坏南宁安排顽抗之事,没过几天秦国祥本人就在大寺一带成了解放军俘虏。
“黄公馆”的真正主人其实是黄旭初的父亲黄人光,黄人光是容县杨村镇人,其本人特别信风水。黄人光当年结识一位江西赣州风水师刘福通,请其修建祖宅,这个风水师将其祖宅的外形,平面设计造型得仿佛是一支手枪形的庭院式,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在当地引起轰动。
不料黄人光入住此宅后,竟真的考取了秀才,虽已属晚清秀才,但其后却也经考试被录用任广西同正县(今扶绥)县长。
从此黄人光更加信赖风水学。黄旭初儿时其父带其请相学高手看相,相师说黄旭初眼若鹰视,将来必然大富贵。黄旭初任军长发达后也对人感慨不已,称自家虽只是有十几亩良田的农家,后来却因祖宅风水好而“草庐生关岳”(即关羽、岳飞)。
旭 园”
当年在同正县当县长的黄人光,很早就在南宁找了吉地建了“旭园”。“旭园”分前院、主楼、后院,等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国时期南方民居的院落,黄旭初就将当年的主楼作为寓所。
黄人光因勤俭持家慢慢积累了一些钱财,闻说陆氏总宗祠一带风水好,儿孙福禄自然来。于是他也选择在旁边修建此宅,设计成两层别墅楼房。黄人光本命属土,于是将“黄公馆”粉刷成土黄色。并效仿陆荣廷把安置在南宁五花岭(今解放路原兴宁区政府),自家的“黄氏宗亲”神主,隆重地搬去“耕花别墅”放置。
黄旭初有“孝子省长”之称,当年搬“黄氏宗亲”神主时,正是上班高峰,其下属走路到省政府都需走中山路,很多人都见证了黄旭初这个大孝子,跟在其父身后,有省长专车不用,虔诚地用手托着红布包着的祖宗牌位,从德邻路(解放路)一路行走拿到“黄公馆”。
后来,逢年过节,黄旭初必定带家人到“黄公馆”去祭拜祖宗。因为离省政府不远,走几步就到,所以有时中午黄旭初从省政府选择走路到“黄公馆”吃午饭,然后在那里午休。
黄人光一贯勤俭治家,主理同正县政其间,同正县距离省城南宁100多里,因公往来,黄人光都乐于徒步而不乘轿,仅随带两名警兵。后称病辞职回到南宁,后来还经常不住“旭园”,选择入住“黄公馆”。
1919年2月,黄人光催促远在河南驻军的黄旭初回南宁完婚,黄旭初早听人说自己的未婚妻宋绿蕉的作风非常彪悍,我行我素,要换了别人早就悔婚了。
但黄旭初从小被父亲管教得很严,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孝子。即便做了大官,对父亲也是百依百顺,事事听老父亲的话。
因此他便听从家人的安排,从军中匆匆回南宁和宋绿蕉结婚,当时除在容县老家办喜宴外,还在南宁请人吃过喜酒。
上图左边第一人为黄旭初的夫人宋绿蕉,中间为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右边为白崇禧的夫人马佩璋。三人均为当年广西女界领袖。
宋绿蕉是位奇女子,论出身没有什么家世背景,而且其本人又长相一般。即便成了主席夫人,依旧是很少打扮自己,时常一身农妇打扮。但宋绿蕉治有权有势老公,却很有心计也很有手段,能将黄旭初拿揘得死死。
从外表看,黄旭初当时在八桂大地炙手可热,属于万人仰首之人,正处一个丰沛的、元气淋漓的当下,且又是一个雷厉风行的省主席,喜怒不形于色,不怒而威,下属看到他颇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但在家里,在私下里,黄旭初却极端的“惧内”,被自己的老婆管得服服帖帖。此事让人惊讶不已。据说有人背后纷纷为之打抱不平,戏说宋绿蕉是桂军中最彪悍的官太太,也是让黄旭初惧怕的河东狮。
有人说黄旭初的人生,很有悲喜交集的人生特色。其一生有色心无色胆,其他军官个个都娶小老婆,惟黄旭初不敢提。后怯于舆论风口,夫人宋绿蕉同意黄旭初娶一个丫头做二房,但要约法三章,不准擅自踏入小妾的房门半步,想要睡小妾,必须要经过宋绿蕉的同意。
即便如此,一次因黄旭初私自夜闯小妾的房被发现,算是不守原先定下的约法,到最后,彪悍的宋绿蕉还是将小妾赶出家门。
黄旭初和夫人宋绿蕉
坊间还盛传一件事,黄旭初想找一个女秘书在身边办公。宋绿蕉知道黄旭初心里打的什么小心思,但为了省主席的体面,还是答应下来,并提出由她来挑选,从众多应聘的女士之中,宋绿蕉千挑万选,最终选择了一位当过中学校长的雷小姐。雷小姐看起来斯文得体,关健是人长得很安全,宋绿蕉相信是个男人都不会喜欢这种类似的女人。
可世间事偏不由人,黄主席也食人间烟火,可能是在家中实在是太憋屈了,黄旭初自有自己的认知角度。他口味偏重,什么“美”的概念?什么姿不姿色?只要是女人就好。这次必须抓住头发丝儿的机会。饥不择食,抛弃自己雄性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很快与雷秘书打得火热。
只是事情很快穿帮,宋绿蕉闻讯后勃然大怒,带人冲到到植物路的省政府主席办公楼(现广西军区内),众目睽睽之下当场将雷小姐直接一顿暴打并将之赶走。
卧槽!在那么多同僚面前丢脸,人们想黄主席这回肯定借机发飊。不是吗?面都被老婆踩到地下去了,自然得捡回来。
但黄主席却屁事没有,匪夷所思地慢悠悠回家,照陪夫人到后院给花树浇水除草。
于是,那段时间外面到处都在谈论黄主席的笑话,说他娶了个母老虎,连市井俗人都嘲笑黄主席孤寒。
事情闹得如此沸沸扬扬,黄旭初手下的几位心腹爱将都深知底细,常尴尬地为他打圆场说:“主席是有涵养的人,这是我们学不来的,做到这一步不容易;要有定力才行。”
好,下面说说“黄公馆”之所以名声大振的第二个原因,主要是南宁刚一解放,广西省委***张运逸住进了黄公馆并将此公馆作为***办公楼。
其实葛家园并没有那么大的地盘,陆氏总宗祠原先其实是属于“宜园”这一带的,只是后人习惯一起称之为葛家园。葛家园其实是叫葛屋园,原属古城村,根本不是东葛路那个葛家园,如今的葛家园巷其实应为“国”家园巷,只是以讹传讹,习惯沿用罢了。当地人很多人姓“国”而不是姓“葛”。所以其实葛家园的葛字原应是“国”字,今人误成了“葛”字,西面相邻的那一带都是陆氏总宗祠的地盘,即现在自治区政协宿舍。
马路对面是风景秀丽的中山公园,1951年因要建省委第一保育院,还有后来桃源小学等原因,这个公园后来还成了广西军区的一部分,然后再无踪迹可寻。
1949年11月,张云逸(前排左三)南下广西离开山东济南火车站与许世友(前排右二)等同志会影。
上图为1950年3月,张云逸(左一)和叶剑英(右一)、莫文骅(中)视察南宁家畜养殖场。
张云逸带人进入南宁时,一开始是住在南宁石碑坊街麻雀巷(今共和路中段)陆荣廷公馆即“陆氏花园”的,在那里住了几天。据原广西省委办公厅主任刘毅生的回忆:当年四野部队一过来就将陆氏总宗祠一带划定为省委的办公用房,并将它作为省委办公厅的办公地方。刚一解放,日常工作千头万绪,为了方便靠近广西军区也方便靠近省委办公厅,于是张云逸接受第一任省委秘书长刘毅的提议,将住房和办公一起搬迁到了“黄公馆”。
于是,黄公馆就成为中共广西省委***兼省政府主席张云逸的住地和办公室。中共广西省委就将机关的办公地址及饭堂,都设在旁边的陆氏总宗祠内,当时省委办公厅一共就三个科十几个人。
上图为1950年3月,张云逸(左一)与叶剑英(左二)、莫文骅在南宁镇宁炮台上视察。
张云逸搬过来以后,“黄公馆”立马名声大振,瞬间日夜都热闹起来。省委***的住地成了广西党政军的指挥中心,天天上门找他汇报或者商量工作的,除省委副***何伟、陈漫远、李楚离外,还有四野赫赫有名的战将包括开国上将李天佑,黄永胜,中将莫文骅,吴法宪、彭明治、曾国华,开国少将钟伟、卢绍武、覃国翰等人。
张云逸如一座丰碑,本身资历老,个人颇具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三天三夜也有得讲。
张云逸(右二)访问邕宁县五塘区农民,在一个贫农家里和农民谈话。
有一次,他到农村去做调查,老乡拿出家里粗糙的大瓷碗,瓷碗黑不溜秋的,老乡只用抹布在瓷碗里擦了一擦,就准备倒水招待客人。警卫参谋看见了马上把随身的一个杯子拿出来放在桌上。
张云逸见了马上板着脸说:“拿走。”接着,张云逸捧起老乡的大瓷碗,咕咚咕咚的喝了一碗水。
出了老乡的家门,张云逸立即对警卫参谋说:“人家请你坐下,倒水给你喝,你还拿自己的杯子来,这样不是嫌弃人家不卫生吗?我们打仗的时候,不要说给你水喝,请你进去坐坐就已经很好了。现在人家倒水给你喝,你还嫌这嫌那的?”
张云逸住在“黄公馆”时,为了调研市场行情,经常不带警卫员自己一个人就往外跑,到菜场到街道去找居民了解情况。
195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警卫员值班,发现张云逸突然失踪了。当时广西治安情况不是很好,土匪又多,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担心张云逸的安全情况。赶紧到处问,到处找。秘书、司机一时间都不知道张云逸去了哪里,大家这下可慌了,紧急动员人员连夜出门打听。
折腾了大半个晚上,最终在附近一条街的一个居民家找到了张云逸。回到办公室之后,警卫员立刻就向张云逸提意见:“***,你独自一个人到处走,出了事儿怎么办?”
张云逸笑呵呵的说:“他们都是我们的群众,不接近怎么行呀!”
张云逸调到中央工作后不久,乔晓光同志来广西任省委秘书长,1952年乔晓光住进此楼。1960年因搬迁,这块地划给外省迁入支援广西的医疗器械厂,于是陆氏总宗祠庙宇被拆除(旧址位于医疗器材厂宿舍内)。
“黄公馆”腾空后,于1953年底拆除,在原址新建了一幢二层楼的科处级干部宿舍。这个宿舍楼***时住着谢王岗(原区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袁家柯(曾任南宁市委副***)等三户人家,是名符其实的所谓走资派的“黑帮楼”。
1984年自治区政协搬来这里,拆除所有旧建筑,建成自治区政协办公楼。从此,“黄公馆”更是荡然无存而鲜为人知。
二、令人伤感的“叶公馆”
接下来说说著名的“叶公馆”。旧址在现桃源路和新民路拐弯处偏在里面一点。叶公馆是桂军第四集团军总参谋长叶琪的两层小洋房,大门外约二十米处就是桃源路,与黄公馆共一个大门。
叶琪是广西容县人,小时候曾生活在梧州,少年时读书用功,能把《孙子兵法》从头背到尾。其人短小精悍、头脑聪明、待人诚恳、任事忠诚。“第二次北伐”时,先后击败张宗昌、张学良部,率军打入北京城的名将就是叶琪。
叶琪原本属于三湘子弟部队(湘35军副军长、后任第5军军长),因是广西人,后被李宗仁看中收编。李宗仁改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叶琪任十二军军长。
叶琪深得李、白的信任和倚重,两广事变黄绍竑萌生去意后,叶琪就成了桂系内仅次于李、白、黄(黄旭初)的第四号人物。叶琪人缘好,与湘军何健是同学。与四川刘湘,贵州王家烈关系也不错。李有事常请他出面协调,游说于川、滇、黔、湘、粤五省。
上图左起:梁瀚嵩、36军军长叶琪、白崇禧、第8军军长李品仙。
叶琪与宾阳人梁翰嵩(中将,后被广西民政厅评为烈士)有着保定陆军讲武堂的同学之谊,两人交情很深,两人经常相聚,当兄弟般喝酒聊天。
现在说民国时期广西的治安比之别省特为良好,广西民团居功至首。民团从何而来。其实最初就是梁瀚嵩出的主意。梁瀚嵩自幼就崇拜曾国藩。当年桂军由湘败归。南京令滇粤合力攻桂。眼看广西支撑不住,时任广西教导第一师师长的梁瀚嵩表示愿辞去军职,使用曾国藩的办法,回籍组织民团,以助军队作战。
叶琪马上将梁瀚嵩的建议与白崇禧商讨,李、白采纳其议,梁瀚嵩回籍后与黄茶村的卢炎山(曾任少将旅长)一起,仅一个多月就在宾贵公路东侧的樟木圩组织宾阳、贵县、迁江、来宾四县的民团组织几千人以援军,在宾阳牵制粤军。
后来民团的真正兴起也是梁翰嵩的主意。梁翰嵩不满军中腐败一套,离实职后,经常上南宁去与叶琪聚会。梁翰嵩再次向叶琪提建广西民团的好处,提出厉行精兵简政,建议裁军队而大办民团,并指出完善的民团制度,不仅使桂省治安大幅好转,还能最大幅度的征集后备兵员支持新桂系军队作战。
叶琪当年参加北阀,曾任第十二军军长,授陆军上将军衔,协助白崇禧处理广西军政要务。叶琪听了梁翰嵩建议后,亲自向李宗仁和白崇禧提出处理广西军政事务,因广西地瘠民贫,叶琪借梁翰嵩的建议提出厉行精兵简政,大办民团。
李宗仁和白崇禧此时正要推行"广西建设纲领",于是采纳意见,正式办起广西民团。在叶琪的极力撮合下,白崇禧自任广西民团总指挥,让梁翰嵩任副总指挥兼南宁区民团指挥官。
广西民团其实相当于地方部队,有实权的。没有叶琪的极力推荐,闲职在家的梁翰嵩不可能获任副总指挥,直接管理南宁区民团指挥部,该指挥部辖都安、邕宁、横县等17个县。不得不承认,叶琪在李、白面前说话的份量是很重的。
抗战爆发后,广西先后出兵达100万人,包括学生军,这些人很多都参加过民团训练,很有战斗力。广西当时全省1300万人,平均每近4个广西人中就有一个人投入到了抗日战场,居全国首位。
叶琪是李宗仁颇为倚重的战将,而且他还有一个让李宗仁十分赞赏和仰仗的地方。李、白两人一个主政、一个领军,连手合作。但当年白崇禧恃才独断,办事常有逾越之处。叶琪总是居间缓和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矛盾,维护团结,使李宗仁安心在广州与各省军政要人商议党国大事,省内事放手让白崇禧等人去干。
上图为画家邱信源的作品,
1935年,一向善骑马的叶琪象往时那样,习惯到桃源路体育场溜马跑几圈,到总司令部马厩去接马时,他没有固定骑哪一匹,那天马伕给他牵的马是李宗仁的大黄马,经桃源路回军部走入南门菜市口时,因马突然狂奔,在民生路共和路的交叉点拐弯坠马而亡。
出事地址从地理位置上说在中山南环路口附近,时称“南门口”,以此为界,最初的中山路只有北段叫南门,并不包括南段,南段叫“草鞋街”,解放后“草鞋街”才并入中山路。
上图中,中山路往右转弯过去二十米左右就是原南门菜市,菜市口下坡即是临胜街。从老南门口向南再过去即洋关码头了。
可是,关于叶琪之死,街坊传说的又是另一个版本。据历史新知网、道客巴巴、天涯社区等不少网络文章登载报道,传说那年叶琪因部属的一个传令兵,酒后在南门菜市气势汹汹地与南门菜市摆摊卖猪肉的一个屠夫起争执。
叶琪一贯以从严治军出名,眼里容不下沙子。叶琪这天骑马去军部刚好路过,他下马了解情况,看着眼前这个衣帽不整又酒醉的传令兵,想起抗日战事将至,部队已做好上前线准备与日寇打仗的,此时却有部下在市井街头酗酒闹事。为整肃军纪,叶琪想借此杀一警百。
有人说传令兵罪不至死,叶琪对此事处理过激,最终起了因果报应。
也是凑巧,原本叶琪只是说杀传令兵不用担责问屠夫敢不敢杀?偏偏屠夫也是丧心病狂,竟立马冲着传令兵举起屠刀劈头就砍下去,凶残地砍死了传令兵,当即鲜血四溅,惊吓了一旁的马狂跳起来,叶琪抓马绳很久才打住,随后叶琪嘱军部出资厚葬了传令兵。
谁知几个月后,也是合当有事。那天中午南门菜市那个屠夫摊点有人要买猪脚,屠夫称好后正举屠刀用力猛砍猪脚,叶琪骑马刚好经过。正好那马上次曾在此受惊吓,余悸犹存,这次看到屠夫高举屠刀,以为又要杀人,战马一声长嘶直立起来,接着受惊急驰,把他掀下马来。
而屠夫知道自己闯下大祸,急忙把屠刀往案台一扔,想上前救人,不料被案脚绊了一脚,案台被绊左右摆动,那把杀过人的刀在摇晃中滚落下来,不偏不倚,正砍在屠夫头上,砍断了动脉,屠夫最后血尽而亡。
这边的叶琪己被惊马拖得血肉模糊,算是坠马而亡。
当然,这个民间版本仅网上报道转述而已,但细究起来,叶琪曾经是纵横沙场的一代北伐名将,精通马术,军旅的骑马生涯算起来也有10多年了,况且还喜欢经常骑马,似乎不应出现从马上跌落的低级事。那天的马突然狂燥莫名惊驰,细思起来,确实有些诡异,战马凭空出现惊慌狂奔现象,想来也应该是有些原由的。
但最终是否因果报应,真有那么巧合?三人都是头部见血而死,多少也难免让人生疑?我个人认为似有人工斧凿痕迹或添油加醋之处,因此亦不可全信。
叶琪当时年仅39岁。白崇禧听闻后失声痛哭着说:“如失右臂”。黄旭初亦闻讯赶来。入殓时白崇禧、黄旭初等文武官员均亲临向遗体告别,驻广州的总司令李宗仁也急忙赶回来祭奠。
梁翰嵩和叶琪同为北伐虎将,两人私交甚好,叶琪一死,其家人嘱副官马上通知梁翰嵩到南宁来帮助处理后事。梁翰嵩闻讯,想起当年北伐战场上两人如亲兄弟般互为犄角,相互帮衬,奋勇杀敌的旧事,也是当场放声大哭不已。
广西当局最后在跑马场隆重为他举行万人追悼大会,
许多人不明就里,落叶归根嘛,惊讶叶琪将军死后为什么不归葬他的故乡容县?
其实也是巧合。刚好那年叶琪从贺县赶到梧州面见白崇禧,期间听人讲梧州风水的古仔,相传说有一著名风水师,探到梧州南蛇岭,为一条极具灵气的龙脉,说其上彩云聚合,紫气东升,堪与日月同辉。
叶琪为辨真伪,亲自登临梧州白云山到南蛇岭察看龙脉,对相师说的“此山状如出洞的大蟒蛇,凶猛异常”极为赞同,于是他对身边警卫说:“人事变迁,山河依旧。若我牺牲在抗日前线,请把我葬在此山。”
因此,公祭后当局遵其遗愿,由梁翰嵩亲自陪同,从南宁水路一路为叶琪扶棺送到梧州白云山,在市郊南蛇岭安葬。
叶琪去世三年后,3位桂系将领,轮流主政安徽,三任省主席都是桂军将领担任。如果叶琪不出意外,后来的安徽省主席那里还轮到廖磊来当?虽然当地安徽人很服廖磊,但如果拿廖磊与叶琪比起来,应该还是差一截的,更别说后来接任的李品仙、夏威。何况李品仙曾有过有偷鸡摸狗的勾当,在安徽寿县盗楚怀王墓被留下了千古骂名。
只可惜叶琪一代名将,戎马半生战绩彪炳,虽有一腔热血,奈何壮志难酬。不久便迎来了抗战,战场上却没有了昔日猛将叶琪的身影,实在让人惋惜不已。
叶琪去世后,其家人含泪离开南宁,桂系为他的家人在梧州建了座三层白色小洋楼,又叫“翠庐”。叶琪身后留有一子三女,据说都很有出息。“世伯”白崇禧对其家人也关照有加,其大女叶肇盔则常在白崇禧家经常出入,小女叶肇盅后曾任中共梧州市委副***。
叶公馆后来曾用作广西学生军机关报《曙光报》的社址,后来就一直无人居住。1953年,叶公馆成了广西省委职工宿舍,又在叶公馆的后面建成了大饭堂,离大饭堂不远处成立了自己内部的保育院即党委保育院,该地后成为广西省委机要交通另拆分成的广西机要邮政科地址。
时光如梭,往事如烟。叶公馆早已不复存在,旧址今已成为广西医疗器械厂职工宿舍了。
三、当年神秘的“建庐”
你可曾听说过南宁有神秘的“建庐”?下面这栋楼就是。从外表看几乎不怎么好看,但它却是建于民国时期原***的旧楼(外墙已装修过)。“建庐”是旧广西建设厅长黄荣华的一座小洋房,当年旧建设厅长是肥缺,有权有势,所以建的房子规模宏大,黄荣华以建设之“建”字命名为“建庐”,
有人以为它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中,其实这栋楼就是当年神秘的“建庐”。
曾经神秘的“建庐”。作者摄自2013年
现在望着这座曾经那么显赫的小洋楼的照片,时光如梭,往事如烟。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把时空转回久远的那段神奇多梦的尘封岁月,仿佛穿越时空,步入到波澜壮宽的历史画卷。
很难想象在高高的围墙里,还有这么一个清静的地方。少数的沙梨树还在,只是很少结果了。对面有水质碧绿的鱼塘,估计水中有不少大鱼,晚上经常能听到魚在水里翻水花的"扑通"声。这个鱼塘是南宁市老城区中心很难得一见的鱼塘。
“建庐”依旧保持原貌,只是外墙早已重新粉刷过。但那些早已作古的人,他们那曾经的偏激和勇敢却是广西史上前所未有过的,也使桂系跳跃出一颗颗耀眼的新星,频频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驰骋亮相。
“建庐”其实是在新民路1号院内的,民国时属于“宜园”地界,后来是中共广西省委小院旧址。这也是解放后广西省委的发祥地,这里面藏着一个时代的历史烙印,一个久远的红色故事,也藏着一个珍贵的红色记忆。
从南宁历史来看,座落在新民路1号的深宅大院中的“建庐”,大门紧锁,2000年以前,现新民路1号门口一直都有荷枪实弹的武警军人站岗执勤。那里面曾有居住过近四十位省级常委,如今仍然健在的已寥寥无几。
几十年来这个深宅大院都不能随便进出,至今仍不为人知。这里面除“建庐”外,还有许多名人旧址深藏其中,人们只能臆想里面的神秘色彩,而无法追寻里面的前踪旧迹,也无法寻找那记录着一个个名人精彩且传奇的故事。
我们现在看到照片中的小院里,树木葱茏,水波粼粼,亭台楼阁倚水而立,池畔精致的栏护,庭院景色十分迷人。构造别致。院子里有一个颇大的沙梨树群,周围是几排冬青和树木花草,几座红瓦红砖的两层苏式建筑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丛中。这里环境舒适,活动空间宽余,依稀可以看出当年“宜园”残留下几丝风韵。
“建庐”的整栋建筑应为仿章太炎故居建造,一共三层结构。虽已饱经沧桑,但依然高大显眼。随着当年新桂系崛起,它的声名与达官显贵密切相关。相邻尽是碧水、绿树、花果、古宅、石山、小桥、曲院、回廊剪裁得体、半边水榭之间,环境清幽、亭台楼阁交辉相影。从现场感来看,稍微可以触摸到历史的一点痕迹。
黄荣华借石碑坊街麻雀巷(今共和路中段)的陆荣廷公馆(今旧址在共和路118号)作旧建设厅办公楼,白崇禧也在那里设作战指挥所和住地,白崇禧住前楼,张发奎住后楼。为方便就近上班,建设厅长黄荣华夫妇也与上述两人隔室而居。
李宗仁与白崇禧,原本两人的家乡属于桂林临桂县下面的两个乡镇。李宗仁就读于县立小学时,连续两年垫底,只好辍学回家,完全是学渣一个。而白崇禧14岁时在上千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后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广西省省立初级师范学校,实在是妥妥的学霸。
但神奇的是,学渣的李和学霸的白,一个长于军事,一个长于政治,互为犄角,亲密合作,才是最互补的。因为论政治手段与战略眼光,李宗仁远胜于白。而白崇禧长于军事善用兵,是***内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蒋桂战争失败后,李宗仁为确保决策权依然是在新桂系的手中,决定建立一个秘密的政治组织,即广西“三民主义***同志会”(注:名字几经变迁)。李宗仁会长、白崇禧任副会长,这个组织网罗广西党政军高级干部,是桂系团体的核心圈层。“***同志会”最初的活动场所为南宁陆公馆。
1933年,陆公馆被借用作为半官方招待性质南宁乐群社新址,于是,李、白将“***同志会”所有活动移到“建庐”。
黄荣华的“建庐”从此被用作新桂系秘密组织“***同志会”的本部。为注重培养干部的对李、白的“向心力”,“***同志会”其实也是秘密情报特工组织,入会人员必须举手宣誓绝对忠于李、白。这个组织的智库大员常聚首一堂,探讨广西自卫、自治、自给的“三自政策”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建庐”是当年最著名的地方,里面时常高朋满座。以喝茶聊天方式,白崇禧也时常晚上来“建庐”开会,与大家交换心得,探究建设广西的发展前景,兴致所起白崇禧还邀人在此下围棋。
1936年秋天,广西省会由南宁迁设桂林,会本部也同时迁往桂林。不久解散另成立“广西建设研究会”。
从此,黄荣华的“建庐”开始空置。
上图为“建庐”,当年韦国清访问越南时胡志明送了四棵南洋杉给中国,如今一棵长在128大院水池边,另一棵就是照片这棵,现在小院的“建庐”边,还有一棵在韦国清住房旁边,80年代被白蚁驻空砍掉了,再一棵现在政府礼堂旁边,(从外面马路就能看到)如今三棵都已长成参天大树。
不过,“建庐”这栋楼的故事还有续集,后来还见证了不一样的广西奇迹。
原来,广西解放后,“建庐”变成广西省委领导的用房,叶剑英和陶铸曾在这里主持召开省委扩大会议部署广西剿匪工作。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陈漫远、韦国清、安平生、乔晓光、陈辉光曾在此开会办公或居住。八十年代周光春(区党委原***、区政府原副主席,国家经委原副主任)住过几年,以后就一直没有住人了。
“建庐”因此成为自治区党委***的办公楼,自治区四大班子的一把手领导常聚这里,很多广西政治经济建设的大事要事都在这里决定。
我这里不编造故事,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神奇的历史交集,让人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时空的错觉。那已经逝去的历史气息,留给后人去慢慢琢磨。
四、早已空置的“余作柏旧居”
民国时期,康乐路,保爱路一带相邻地方叫“宜园”,有不少老南宁人又把这一带一起混同葛家园,即广西省委128大院。曾经担任过广西省政府主席的俞作柏、黄绍竑、李济深等民国要员的官邸也在这里。
上图是俞作柏的旧居,此楼又称“宜园”楼。作者摄自2013年
大家眼前的这栋楼,又叫“宜园”楼,是原广西省主席俞作柏的别墅,外墙装修过。
俞作柏曾任陆军中将,是原广西省主席和广西省警备军司令,俞作豫的兄长,李明瑞的表兄,广西北流市平政镇人,俞作柏是民国时的中将、广西省主席、爱国民主人士其兄长是***员、是北伐名将、红八军军长俞作豫。和李明瑞是表兄。
从南宁办中央军校南宁分校校长(即黄埔广西军校),到接任广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在此住了四年时间。后离开了争夺新桂系老大的舞台,但却加速了李宗仁重返广西的步伐。此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广西,选择在广州定居,后任广东省政协委员。
俞作柏不是蒋介石的人,他原是新桂系第四号人物,因为与李宗仁、黄绍竑有矛盾,而被排挤出走。蒋桂战争中,他帮蒋介石策反自己的表弟李明瑞,这才被蒋介石任命为广西省政府主席。1929年9月27日,俞作柏、李明瑞起兵反蒋后失败,再无回过这栋楼来,后去参加百色起义。广西政坛翻天,李、黄、白卷土重来,他最后成了爱国人士。
解放后,俞作柏曾到128党委小院找副主席李任仁(白崇禧老师)家作客,与李任仁一起看望自己过去住过的旧居,感慨世事沧桑,讲起他与表兄李明瑞投入反蒋战争离邕前的心境。余作柏回忆说,万万没有想到,当年离开这栋楼房时,那场踌躇满志的反蒋运动,竟因蒋介石派人收买拉拢其手下部属,只草草进行了短短四天就失败了,自己只好跟着部队到了百色,最后无奈逃到香港躲避。
当初离邕的那段历史虽然已经远去,据说那天的俞作柏与李任仁说起此事仍悔意深深。
解放后,刘建勋(后来是乔晓光)曾住在最东边的二层小楼里,背后是魚塘。这栋楼后来变成了专门让领导秘书住宅楼和***专职司机的专用住宅楼。
如今,俞作柏旧居,早已被闲置多年了。但它给我们留存历史记忆,也留给我们后人去慢慢感悟。
(未完待续)
特别申明:
文中有部分图片版权属赵黄岗、江涛等人,还有自治区档案局出版的《张云逸在广西》一书。
参考资料:
《宋绿蕉:***最彪悍的官太太,黄旭初惧怕的河东狮》作者:温读
叶琪的部分资料来自历史新知网、道客巴巴网等,个别照片如有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