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佳节了,不知不觉有些记忆似乎在我们的脑海中依旧是那么的清晰,作为一个在甘肃农村长大的90后,小时候也对于春节和元宵节也是情有独钟,在从古到今的传统印象里面,元宵节过完,才算是真正的过完年。在我们西北,不像南方人,在元宵节的时候要煮汤圆(元宵),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们这边,尤其是在农村里面没有这样的概念,我们有自己的元宵节代表,那就是"荞面灯盏"。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许多的习俗似乎也就渐渐的没有了或者是渐渐的变了形式,但是在我们庄浪农村依旧保持着这样的习俗,并且表现出来了我们这边独有的乡里情趣,可谓是别有心意。
所谓"荞面灯盏",那就是用荞面和白面按照不同的比例缩做成了,形状似古代酒盅的一种面食,它的边缘是当地心灵手巧的巧妇们用剪刀剪出来的鳞次栉比的尖角。做灯盏一般是在正月十四的下午和正月十五的上午做的,不过由于时间的紧张关系,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在正月十四的早上来做灯盏。当然灯盏也还有玉米面的,不过玉米面的灯盏形状就比较单一了,就是一个圆锥形,高约十五六厘米,和大家在电视上和在超市里面看到的玉米面窝窝头一样,不过玉米面灯盏做的比较纤细而已,属于瘦版的窝窝头。
在做灯盏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一起捏灯盏,灯盏的数量一般会是家里人数量的三四倍。手巧的人可以捏出小巧玲珑,花样百出的灯盏,有的还会根据家里人的属相,来捏出不同的生肖。这些生肖蛇盘成一个盘,老鼠眼睛用芝麻代替,属兔的耳朵竖立……而这些属相会根据家里面人的属相来捏灯盏。
在我们庄浪农村还有个习俗那就是,家里有老人去世后三年之内是不能捏灯盏的,只能是村子里的邻里乡亲亲自送去各自家灯盏,因此就能解释为什么做灯盏的人家会做多于自家人口三四倍的灯盏了。
用玉米面做的瘦版窝窝头灯盏一般是送人送亲戚和给村子里面有老人去世的人家的,不过也有的人家直接送荞面灯盏,不过现在荞面也是一种紧缺的面食了,因为现在种植荞麦的人事少之又少了。玉米面的灯芯是用棉花缠在一个竹签上面的,然后沾上胡麻油或者是菜籽油来点燃。而荞面灯盏则不一样,因为每一个荞面灯盏的上面有一个凹槽,不管是莲花的荞面灯盏还是属相的荞面灯盏,巧妇们在捏的时候都会捏出一个凹槽,这个凹槽就是用来盛油的,而灯芯就是用棉花捏缠出来的,直接放在凹槽里面,然后把荞面灯盏点燃。
"灯盏"顾名思义就是灯,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点上,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的下午主家就会让自己家的孩子给村子里面这些有老人去世在三年之内的人家去送灯盏,就和我们庄浪农村大年初一中午给这些人家"吊马上香烧纸"是一样的说法。记住了,送灯盏是必须送单不送双,一般是三五个为好。而自己家一般是在晚上八点开始点灯盏点灯盏的油多为胡麻油和菜籽油,不过还是胡麻油好一些,点燃之后的灯花越大,就越好越吉利。吃灯盏的时候必须是在灯芯还没有灭的时候来吃,而吃完灯盏后,灯芯也是不能乱扔的,必须要把灯芯仍在炕眼门里面或者是灶火门里面的,要么是仍在自家的火炉里面直接焚烧掉。如果是胡乱扔掉的话,灯芯会变成蚰蜒(一种民间说法)。
这就说到了我们庄浪农村元宵节的另外一种习俗,那就是"寻蚰蜒",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蚰蜒(you yan)两个字都读二声。那么元宵节晚上寻蚰蜒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拿着灯盏,或者是打着灯笼,在自家的各个角落,比如牛羊圈、墙角、厨房、厢房、上房、卧室里面去找,找的时候嘴里面还要不停的念叨"寻蚰蜒",据老人们说,只有在元宵节晚上找到了蚰蜒,它就不会钻到自己的身上和耳朵鼻子眼睛里面了。等到寻完蚰蜒之后,元宵节晚上的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孩子们就会比谁的灯笼大好看,这期间会有好多有趣味的事情发生。
我们小时候还"偷灯盏",说偷也不叫偷,算是"取"吧,因为元宵节晚上有的人家会在大门的门方子上面放一个灯盏,要么是玉米面做的,要么是荞面做的荷花灯盏,但是我们最高兴的就是无意间"偷"到了一只看门狗的灯盏,因为这是比较少见的,之有细心的人家才会用荞面做一个看门狗的灯盏放在门上面或者是放在大门的右下角。要是谁能够偷到一只看门狗,那可是在小孩当中倍有面子的,大人们知道了也会夸赞这小孩有出息。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这些打着灯笼、端着灯盏"寻蚰蜒"的孩子也都已二三十岁了,元宵节晚上也不会再去寻蚰蜒了,而新时代的小孩子也不知道寻蚰蜒是怎么一回事,留给我们的也只有小时候最有意思的回忆了,记得小时候邻居家小号提着灯笼我端着灯盏去邻村"偷灯盏"而被看门狗赶上的趣事儿,到现在依旧历历在目,只是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