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政府都曾对庸医泛滥的现象进行禁治,但庸医“致伤人命,不可缕数”的情况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古代缺乏对行医资格的有效管理,没有对医生水平客观、权威的衡量标准,行医之人的水平自然良莠不齐。最重要的是古代医疗资源匮乏,请医诊治实非易事,所以人们得病后很多时候都是根据常识自行用药,甚至拜神祈祷或求助于巫觋、道士等“施法驱魔”。加之人们对于医生的水平难以辨别,所以虚张声势、骗取钱财的庸医才会广有市场。虽然古代人很难了解一名医生的实际治疗水平,但择医时多少有些参考标准,可以帮助人们规避庸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是否为世医或儒医。
世医更容易被人认同,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需要有理论积累和经验传承的学问,而中国古代官方的医学教育始终没有成为主流,这种传承最常见于家族之内。《礼记》有言:“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除家学传承外,师徒相传也是当时医学传承的重要方式,有此传承者可以算是另一种世医。元初名医罗天益便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学生,而“丹溪翁”朱震亨则曾受业于“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并终成融汇诸家之长的一代名医,也被列入“金元四大家”之中。
儒医是指学习儒家经典并以其中的道德标准来立身处世,同时又精于医术的良医。因儒学在传统中国的特殊地位,古代医家如能被称为儒医,可以说是较高的荣誉了。儒与医的结合始于宋代。宋代以前,儒士对医人的态度是不屑的。入宋以后,儒士越发注重实际应用的价值取向,医疗被认为是实践仁爱思想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由此,“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说法日益流行,成为极具号召力的喻世箴言,受此激励而由儒入医者不少,儒医传统因之开始形成。
到了元代,儒医的观念已根深蒂固。元代的著名医家大多具备一定的儒学修养,时人有“儒不医,非通儒;医不儒,非良医”的说法。明代以后,儒医的地位更加崇高,胡翰在《择术》中赞誉儒医说:“儒者之医,趋人之急不规其利,推吾之仁不矜其技……行于州里,贫贱不苟拒,姻友不苟取。曳裾公卿之间,不知爵禄之为荣而势利之可慕。”明代名医李梴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则强调医者要读儒书:“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