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深浅最好不要用金钱、物质来估量和测算。在礼尚往来中,最好的、最“恰当”的礼节便是“朋友嘴还嘴,亲戚礼还礼”。
“朋友嘴还嘴,亲戚礼还礼”,这句话是我老家湖北麻城的一句俚语,意思是朋友之间你请我吃饭,我会请你吃饭;亲戚之间你送多少礼物、礼金给我,我就还回多少礼物、礼金给你,双方尽可能对等持平,互不占便宜、互不埋怨,这样关系就会融洽亲密,也会长久下去。如果任何一方做不到或是总是不对等,占尽便宜或投机取巧,那人情的“游戏”就没法玩下去了,甚至还会让人产生“不给面子”、“处心积虑占便宜”、“小气吝啬”等各种想法说法;进而产生误会、怨恨、戾气、失望等各种情绪来,让温馨的人情关系蒙上一层阴影或尘垢。久而久之,便会在心里留下一道人情的“疤痕”。不留意时触之,便会让人难受、作呕或隐隐作痛。
我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的人情交往做了一个测试。没想到人情的“疤痕”也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明显的印记。今天说出来,与诸君“分享”和剖析一下吧!
近十年来我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喜事,也就是说少有叫亲戚朋友送大礼的时机;这十年间,亲戚朋友或有什么红、白之事,我看得很重,只要是知道了,一定是厚礼相送,有时尽管分身无术,但礼金一定请人带到。我的重情重义、仗义疏财近乎“傻乎乎”的愚钝行为,曾遭到妻子的嗔怪和揶揄。我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自认为,人立于天地间,没有什么比情感更重的东西,尤其是非常契合、亲热的亲情、友情,比天高,比地厚。这十年间,我送出的各种人情礼金,我都用小本子记了下来,每年约一、二万元左右,付出不菲,表达出来的是个人浓浓的情义。
今年我的儿子结婚,我分别在广州、老家麻城两地举办了婚礼。我的“人情测试”结果出来了,才有了我写本文的“素材”。也就是说,人情的疤痕的确显露无遗,并且面目可憎,在我的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留下了不解和伤悲。
例如,八年前一个朋友的孩子结婚,我奉上了一千元的礼金,八年后的今天这个朋友回礼金却只送了三百元;一个亲戚前几年盖房子,我送礼金一千元恭喜他,此次我儿子结婚,他却只送了五百元......。诸如此种“不对等”的回礼,还有若干例子可举。在喜庆当日,我忙于接待,无暇顾及;但婚礼过后,我把我原先记账的小本子拿出来,与本次喜账逐一对账,就发现了一些“猫腻”,一些朋友、亲戚并不是“对等”的礼尚往来,其人情动机和心思心机值得细细琢磨和品味;不然,到头来,厚道人总是吃“哑巴亏”,奸滑之人永远“揣着明白装糊涂”。
一些人是故意占便宜、刻意疏忽,还是真的搞忘了他自己原先收的厚重礼金?!有的亲戚朋友会不会认为“你现在富裕了,不在乎我送多少礼金”?!也有可能一些人还认为:“他不会把注意力放在礼金多少上面”;个别刁钻的人甚至认为你一介迂腐文人,清高得很,哪会沾染铜气、在乎礼金多少呢?随便糊弄应付一下得了……他们这些人不知道我在进行“人情测试”,所以把人情交往中最真实、最隐秘的奸诈心思心计暴露给我了,这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自露其丑!这中间当然不排除这几年我自己有人情没有及时赶到位或遗漏了的地方,个别人带有某种特殊“情结”来送礼金的,对这极个别人的“算盘”,我可以理解通融,轻松忽视带过。
还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有一个朋友嫁女和儿子结婚,我都送了礼金,但这次我儿子结婚,他却装作不知道,电话不接,信息不回,直接“潜水”逃逸了,更显龌龊和人情冷漠。
这些人情世相,动机和目的不要去揣测和度量了,即使现在我的测试真相和结果出来了,我也不想做过度的解读和认真琢磨。古人云:“一样米,百样人”,知道真相,忽视真相,才能心安。人有时候糊涂一点,比清楚明白更可能感知到幸福,毕竟日子是自己过的,心境畅快与郁闷是自己内心感知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疤痕只能让它自我愈合,自我疗伤,千万不能去反复触碰和无情地多次撕扯,否则,输的、不痛快的还是自己。
糊涂是淡忘的开始,如果计较这些,那就真会在心中留下疤痕。不经意间一触碰就会有灼伤感,愤懑、抑郁、身心疲惫自然跟着就来了,甚至觉得人性丑陋,人情混浊,憎恨与仇视也就来了。还是尽快地消除疤痕吧!绝不能让它在心中“化脓”或“溃疡”下去。再说,一个人如果用别人的过失、疏忽或人性丑恶来影响和操控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无异于在煎熬自己的心灵,加重自己的负面情绪形成;本已失去了对等的礼金,如果受其桎梏和羁绊,则更在心灵中横加了一道枷锁,让人无法看清人情冷暖的实质,更做不到跳出人情看“人情”,简直就像买椟还珠,不划算。
此外,我们还应该知道,世间的人情总体还是趋向美好的、温馨的。不去计较、不去讲究、不去衡量,疤痕就会自动消除和脱落,幸福生活和亲情友情依然可期可待。
一个人如果能将心里的疤痕自觉涅槃成一朵美丽的心花,烙印在精神的橱窗上,那更是大格局、高境界的外露和生命气度的沉潜;这样的人,一定能够成为人中翘楚、人间楷模。
此时,还寄望那些有幸看到此文的亲戚、朋友,能否心地洞明、举一反三?!此后是否该赤诚相见、坦荡相待呢?!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若有侵权,告知即删)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