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九年五行属什么命
2025-08-24 12:20 梅花易数
来源头条作者:北面小屋老祖宗说:“春打六九头。”是立春。“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但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还会出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杜甫描述过在长安和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盘出高门,菜经纤手,一个个迭送白玉青丝,好不欢乐。可是现今经过了安史之乱,困居夔州,再也不能过那样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际,只有呼儿觅纸题诗遣怀。”南宋范成大的《立春》诗反映了南方农村生活:“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在北方,立春吃春饼的习俗,名曰“咬春”。第一口咬的是萝卜,然后才是春饼系列食品。咬口萝卜,取的就是古人说的“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没有经历这个苦,春是不会来到的,春也就没有了意义。萝卜古代称芦菔,苏东坡有诗云:“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旧时药典认为,萝卜根叶皆可生、熟、当菜当饭而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还可有助于软化血管,降血脂稳血压,可解酒、理气等,具有营养、健身、祛病之功。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时众人嚼吃萝卜的本来用意吧。吃萝卜是顺气的,也是吉祥的。立春当天,选小水萝卜,细细白白,水灵灵嫩绰绰,辣意很少,细品倒有一股子甜味,不枉了一个“水”字,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小时候在北京、天津,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每到立春前两天,挑担的人前面放着有点糠心萝卜,后面放着好萝卜,篓里面卖的都是两种萝卜,一种是天津的卫青,一种是老北京的心里美。这两种萝卜,经过整个冬天,好的贵,糠心的便宜,有些人家实在是买不到好萝卜,没辙,糠心的也要咬一咬的。河北南部地区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谚,瓜指的是南瓜,当地居民有在这天吃南瓜馅儿饺子或南瓜馅儿包子的习惯。《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立春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发出嫩芽,人们尝鲜,便用面皮包着五彩缤纷的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饼,寓意五谷丰登,并将它互相赠送,取欢喜迎春、祈盼丰收之意。这天吃春饼也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盘的。这是从唐朝起,民间就普遍流传有吃春盘的食俗。到了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中载:“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吃春盘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但春盘的内容已发生了更大的改变,变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时令菜为主,外加肉丝、豆腐丝等合炒成盘,也可酌加海参、香菇、鸡丝等原料,因人而异,随意搭配。顺时而食,是心与自然的沟通,吃下与节令相合的食物,就是将整个四季放入了口中,但,一定要卷成筒,从头吃到尾,寓意“有头有尾”。随着时代的发展咬萝卜的习俗的渐渐的少了,但是吃春饼、炸春卷的习惯确在发扬光大。饭店里面几乎都有炸春卷这道名吃,说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现在家里面不想自己烙春饼的,就到市场上买现成的,回来整好几个配菜,既省时又省力还应景。咬春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吃什么满足味蕾。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因为从这一天开始“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