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好在哪里

2025-08-08 09:27 文学

一直很不解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是有那么那么多的人且是包括“主流”、“权威”在内的那么那么多的人,居然仍把《三国演义》当作“真正的历史”!

把明明白白写了“演义”二字的小说当作历史的尴尬——就还说“尴尬”吧,说别的,就……怎么说?说粗话不好吧!这种“尴尬”,在我们这儿,并非限于《三国演义》——“殷纣王”其人怎样怎样,不就是按照《封神榜》(也叫《封神演义》,也标明了“演义”的)被认知、传说的吗?多亏,那里面有九尾狐元始天尊什么的,没好意思硬就说是历史,怕打破“唯物”藩篱。可到《三国演义》这儿,就理直气壮了起来!

不是就有xx总局挺重要的人物发出过“不得随意颠覆历史!比如吕布,就是三姓家奴”的“指示”吗?吕布怎么就是“三姓家奴”了呢?那不过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张飞“说”的而已!连小说中都再没第二个人物提过“三姓家奴”四个字,怎么就成“不得随意颠覆”的“历史”了呢?!

仅此,就可见,对于《三国演义》近乎病态的崇拜、信服,已经到了强词夺理的程度!

为什么?为什么硬要把连原作者都标明了“演义”的小说,非要当真呢?想来想去,勉强算是提炼出了三点:

第一,对于小说中明暗战争描述的和充斥全作的阴谋论的痴迷。

第二,对于分裂***面和所谓“正统”在其中所起作用的偏爱。

第三,对于“布衣贤达”诸葛亮的推崇。

(一)《三国演义》是一部“坏书”

据说,在泰国一些华人华裔较多的地方,信奉佛教的当地人(非华裔)轻易不会把女儿嫁给华裔;非要嫁的话,有个“文化”方面的条件,就是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因为,他们认为,《三国演义》是一本“教人学坏”的“坏书”,看过的人,注定不是好人。

这传说可能夸大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不敢说。所以只能冠之以“据说”。但就便是讹传,窃以为,也并非全无道理。因为,《三国演义》,的确不算什么“好书”。至少,从文学角度讲,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肩”,是“高抬”了。

且不说小说中对于“历史”的“演义”所表现出的明显倾向性和出离放大“阴谋论”的“腹黑心理”,单说其中关于战争的描述,就最多只是“说书”的“字面”水平——两军相遇,将阵型对圆,一将出马叫阵……这描述在小说中很是常见吧?

啥叫“阵型对圆”?都“两军相遇”了,要么打要么散,对的哪门子“阵型”啊!好吧,就算要呈现“阵型”,一则为显气势,二也是做好大战准备,顺带观察对方反应,“对圆”又怎么理解?两边各呈半圆形,合起来可为“整圆”么?好吧,“对圆”就“对圆”吧,那倒是打啊!打了——有一方出来一名将领叫阵,另一方便也很默契地出来一名将领,与之“单打独斗”,两边成千上万兵力都只顾呐喊助威,没人上去帮忙?结果,一方将领将另一方“斩于马下”,便似分出了胜负;顶不济,再如是“单打独斗”几番,被“斩于马下”较多的一方,即被得势的另一方“掩杀”,于是溃败……完完全全就是说书的调调啊!

如果战争只靠个别武将相互“单打独斗”就可以“定势”、“胜负大分”,那还带那么多兵勇干嘛?每人每天差不多一斤(今制)粮,白白养活着吗?!

这种明显“失真”的传奇性描写,无外乎两个成因:要么就是作者对真正的战争并无哪怕“耳闻”的印象;要么就是虽略有所知却极乏想象力,描述能力、努力,也都很有限。

不管哪种,用来“操作”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都有点儿“对不起读者”,有糊弄傻子之嫌!往严重里说,就是作者对读者不怎么认真。

作为作者,本人认为,不认真对待读者的写作成果,都不能说“好”。是不是“坏”,自己心里,应该是清楚的。

当然,三国迷,或说“三国演义达人”们会说,仗具体怎么打,不是事儿,纠结那些个,是鸡蛋里挑骨头,《三国演义》真正讲的,是“智谋”。

是“智谋”么?还是“阴谋”、“阴谋论”?

浅见以为,智谋,应该或说更该是“知己知彼”的审时度势之下,准确、有力地抓住对方弱点,以己方所长,低成本、高效率地予以打击,以促胜利;而阴谋、阴谋论,所涉就要广泛、深险很多。比如:首先假想对方满怀阴险恶意,从最大恶意角度出发,以阴险方式加以引导、利用,从而达到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目的。再比如:在组织内部阴暗博弈,不惜以削弱组织总体实力为代价,巩固、突出自身地位。还比如:为维护自身在组织内的“价值”,刻意“放纵”劲敌,以达成某种“平衡”……所有这些,相比“智谋”,纵观《三国演义》,谁更占主流?又是谁更容易被“常人”在“常态”中加以效仿?答案恐怕没什么悬念——阴谋及阴谋论,更是这部小说的“主流”和“主导”,也更是其“深远影响”所在!

如是看,说ta是一部“坏书”,也最多只是“措辞”稍许简单了些而已,大体是不错的!

(二)讲述分裂局面的《三国演义》为什么成为整个民族的“兴奋点”?

我们这个民族,自公元前三世纪中后期就实现了“大一统”;以后两千多年,很多战争、流血、灾难,都是为着“重归”大一统;而之所以有那么多灾难、流血、战争去致力于“重归”,是因为之前的“大一统”分裂了。太多次的分裂!

简单来说,我们是一个最推崇或说“喜欢”大一统而又最喜欢或说“善于”打破大一统的民族!我们乐于站在“上帝视角”回望曾经的分裂、纷乱,更加乐于在这样的回望中,挑拣出“乱世英雄”去赞颂、传扬。我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没有“乱世”,就难出“英雄”。英雄,是我们的集体精神支柱。没有了英雄,我们便会不知所措,甚至迷失自我,以至于失陷于堕怠、消沉、麻木。

有的民族,会有他们自己的“哲人”发出类似“有英雄的时代是不幸的时代”、“宁愿没有英雄也不愿蒙受不幸”、“我认为我们民族最可骄傲的就是没有太多的英雄”这样的观点。

有的民族,把自己的“内战”当作不堪回首的往事,能不提尽量不提;非要提的话,则更愿意从平常人的角度去讲述,饱含着更是“控诉”而非“赞颂”的情怀。

我们是不同的。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会如此不同,说来话长,也实在不敢多说。还是说说《三国演义》的“背景”吧。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传世于明中早期,盛行于明中晚期及后来,至今。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以“颠覆”为目的的抵制蒙元统治的“斗争”势头,可以用“波澜壮阔”形容!其较早的也是过程中逐渐“成势”的“起事”,用的是“立教”和谶语符命之类的手段,而并非简单的“揭竿而起”,可以说,具有一定政治智慧,比起“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显得“高明”而“雄厚”。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高明”和“雄厚”,本就纷乱衰微的蒙元政权,很快被“斗争”得土崩瓦解、向北败逃,自称“北元”,只有扰动北方“边疆”的能力而再无“复兴”之望了。接下来,就是“万马逐鹿”的“内斗”——起义军各部,杀个你死我活,争夺“主天下”大权。这个过程,跟“三国”早期的“群雄逐鹿”有相似之处。最后,朱明王朝建立,碾压“群雄”,成为新的“正统”,却一直血雨腥风地内斗,直到“燕王”朱棣发动并赢得“靖难之役”,才趋于落幕。

众所周知,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即“燕王”,本是“皇族血脉”的“藩王”,从“宗法”角度讲,并非“正根儿”,就好比“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其以“清君侧”为名的“奉天靖难”,像不像诸葛亮碶而不舍的“北伐”?不同只在于,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是“南伐”,且只经历了并不大的挫折,就大体可算“一次成功”了。

《三国演义》,用可以用“生硬”来评价的笔法,尽其所能“绘声绘色”地阐释了这么个意思:天下大乱,怎生得了!必有治国安邦的英雄出世!谁为“正统”,谁即“应”拥有天下!“正统”既失,退而求其次,只要“沾边儿”,就也可以作为“正统”继之……

至少,这样的“意思”,是“敲”在了“当世”的“兴奋点”上了。也可以说,是“迎合了时代”。想来,如果落到统治者眼里,多“好看”不敢说,也肯定不至于“难看”。如是,则很可能受到“自上”的首肯甚至推崇,再“化合”我们民族普遍的对于“英雄”特别是“拯救万民于兵荒马乱”的“英雄”的崇拜、渴求,传扬起来,推至高处,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三)《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情结”

尽管“贬”诸葛亮很该挨喷,但凭着执笔者的良心,该说还是得说!

就好比《水浒传》,尽写些“上面”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东西,《西游记》大谈“造反方得彻悟”,《红楼梦》干脆就是团花锦簇妆点的对吃人社会的血泪控诉,真正的“大作”、“杰作”,不仅仅是辞藻的堆砌,而必定怀着愤世忧民的良知与悲悯、打碎灵霄的勇气与决绝。

而与之“比肩”、并立“四大名著”之列的《三国演义》,除了上述“时势背景”,最主要的聚焦,是勾勒了“布衣儒子”的神话。主角,就是至今仍是“民族智慧化身”般存在的诸葛亮。甚至,都可以这样来形容《三国演义》——讲了三个段落,一是诸葛亮因何“出世”,二是“诸葛亮改变时代”,三是“没有了诸葛亮会怎样”。

一句“臣本布衣”,不知魅惑了多少“布衣儒子”!很大程度上,包括小说作者在内的历代万千“儒生”和自以为是“儒生”的人,对于诸葛亮的膜拜、推崇,都跟这“布衣”二字脱不开干系!其中暗含的逻辑是这样的:诸葛亮是布衣,却有学问,即能治国安邦平天下;我也是布衣,也挺有学问的(至少“三国”或说《三国演义》看得“透透儿”的),不用费力吃苦练武,更不用冲锋陷阵地玩命,摇摇羽毛扇,就也有望成为“羽扇纶巾”的“真英雄”!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要遇到明主,我也是可以做到的……

把这个逻辑“倒叙”下来,就很简单了:我是没遇见“明主”,不然……潜台词:明主啊,快出现吧!出现在我面前!

最近cctv-8播出了一部古装谍战剧,名叫《风起陇西》,讲的是三国中期诸葛亮北伐过程中蜀汉和曹魏两边的情报“谍”战。故事有多少“根据”不知道,但有一点,窃以为讲得还是很有道理——诸葛亮当初“坐隆中而知天下”,是有“探子”之类的情报体系背书哒!没有那些世代为“琅琊诸葛家”服务的“探子”探回的情报,诸葛亮什么都知道不了,再大的学问,再灵光的头脑,也分析不出啥来!

这个“有道理”的“演绎”透露出一个很有趣也很挑战的意思——琅琊诸葛家,是世代“豢养”着为其“服务”的“探子”群体的!

试问,哪家“布衣”,会有专门为其服务且是“世代”服务的“探子”组织?!

由此剧,不论多么虚构,都可见,今人,对于诸葛亮,开始有了新的认识,或者说,开始有胆量去“挑战”他千年不变的“人设”了!至少,在“布衣”的问题上,开始了挑战!

大概,这部剧,如同十多年前那部九十多集的《三国》,也会让“诸葛亮研究达人”和其中很以为可自比诸葛亮的那些大爷们嗤之以鼻甚或愤而怒之吧。

其实,从任何具有严肃性的历史著述(包括史籍和近现代学者的文章、著作)中,都不难发现,诸葛亮,远没有《三国演义》描述的那般睿智、全能、神奇。有人说,他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大臣,“内政”治理是很有办法也颇显建树的,但军事上却——也就那么回事儿。

这个,其实从《三国演义》里也能感觉到——小说中,不止一次提到诸葛亮其人“用兵谨慎”。天哪,谨慎!用兵——谨慎?!用兵,就是打仗;打仗,本质上就是“天大的冒险”,战争的胜利者,无一不是“冒险家”!谨慎,是跟具有强烈冒险属性的战争近乎“对立”的质素。大概,作者说“谨慎”还是“夸”,没有其他意思。主要是因为完全不懂军事,把排兵布阵当下象棋了。果真如此,则加持了“谨慎”的“用兵机谋”,都也就当热闹看罢。

也许,这么说诸葛亮,这么说《三国演义》,会让很多人不爽甚至失落。不是坏事儿!大多数时候,在大多数地方和大多数事情上,不爽、失落,都是“进步”的“前奏”。

点赞

全部评论

最近更新

聚焦电影

南平市人力资源局

甲辰年是指哪一年

91年什么命 91年出生的人是什么命

老虎最怕什么动物?

塔罗牌:元素转化

360清理后电脑没声音了

京剧孔雀东南飞剧情介绍

1991年属羊3月份是什么命

梅菜扣肉

吉普指南者多少钱

美柚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加好句子

五一劳动节怎么给领导送礼 送礼物给老板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什么

三井财团总资产

宁夏大学招生网官网

荆棘谷的青山一共几章

寻宝走进太仓下

国外搜索引擎排名

82年属狗39岁有什么讲究 务必要谨慎小心

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公式

金鱼的故乡是哪

临高启明txt精校版全本下载

蜗居宋思明是什么身份?蜗居宋思明和海藻

雪天出行注意安全

端午节插艾草的寓意是什么?端午节插艾草的寓意30字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为基础的。

五帝钱对风水有什么作用 五帝钱有何风水功效

中国建行信用卡中心客服电话

不等边角钢理论重量表规格表

深蓝色寓意是什么意思

冷藏柜尺寸规格

塞翁失马译文翻译_塞翁失马译文20字

2024年4月入宅吉日 入宅风水注意事项

雷克萨斯跑车lc500h价格

电脑qq情侣空间怎么进

不干胶打印机哪个牌子好?不干胶打印机教程

儿童扎头发简单好看图片

十一月十四号是什么星座

为什么好多明星左脖子有痣 明星为何左侧有痣

瘦的人怎么长胖

上海鹰嘴风水大师排名

电缆桥架国家标准厚度

安倍是阴阳师吗?

儿童怎么做好儿童防晒

风水轮子的妙用是什么

尴尬怎么写才是正确

单身女梦到接吻预示着什么

我的仙女证遗落在天庭了怎么办